202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汽车“缺芯”压力,长春市工业战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坚决贯彻市领导指示要求,积极开展“自补自救”,持续挖掘培育新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发展的协调性和质量不断提升,“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但仍存在部分行业增长乏力、成本压力持续增加、进一步增长存在一定压力等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工业生产承压前行,凸显发挥压舱石作用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5%,两年平均增长6.1%。年内来看,因上年同期基数“前低后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也相应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一季度(45.8%)、上半年(17.2%)、前三季度(3.3%)、全年(2.5%)累计增速逐季有所放缓。月度来看,10月份因限电限产累计增速仅为1.3%,为年内最低,进入四季度,在能源保供稳价等政策驱动下,工业生产逐月有所加快,11月、12月累计产值增速分别为1.5%和2.5%,增速实现逐月回升。两年平均来看,年均增速在5.8%—10.8%区间波动,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有序增长,持续有效发挥稳经济的“压舱石”作用。
(二)七大产业五升二降,食品产业上拉作用明显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七大产业中,除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外,能源、食品、医药、电子、建材等五大产业产值均实现增长且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食品产业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拉动全市产值增速1.6个百分点。
(三)县域引领全市发展,发展协调性有所提高
2021年,城区、开发区、县域三大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6%、0.3%、27.6%,县域产值增速由2020年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转为快于全市25.1个百分点,呈现“县域快于城区、城区快于开发区”的“双快于”发展态势。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城区、开发区、县域三大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分别为同比增长4.4%、6.0%、10.8%,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好转。
(四)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利润实现稳定增长
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积极推进保供稳价、惠企纾困等政策措施推进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延续了年初以来的改善向好态势,利润实现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两年平均增长0.4%。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3%,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五)新兴动能蓬勃发展,“专精特新”动力强劲
近年来,全市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行业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态势亮眼,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4%,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高达70.9%。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8户,占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户数的比重为42.4%,产值同比增长2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28.1%。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行业增长乏力,后续发展需要关注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在实现平稳增长的同时,37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产值增速不及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产值比重为75.2%,下拉全市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下降1.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15.4%,这两个行业占全市产值的比重为74.4%,下拉全市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
(二)成本压力持续增加,亏损程度有所加大
2021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2%、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1.1个百分点,继续呈现“剪刀差”态势,表明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利润空间有所收窄。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83.75元,较年初提高0.76元,亏损企业亏损额由年初下降74.3%转为增长6.6%。
(三)双重压力叠加,进一步增长面临一定下行风险
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供给偏紧和同期高基数双重压力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电力、基础原材料供给偏紧,芯片、高端零部件等供应链关键环节受阻尚未完全缓解,给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一定冲击。在供给偏紧的影响下,再叠加202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快速增长带来的高基数影响,双重压力叠加下,2022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的一定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