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长春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压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毫不动摇促进对外开放,以不变的初心和奋斗解决了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绘就了一幅蹄疾步稳、风生水起的改革画卷。全市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即将实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吸吮着40年改革开放积蓄的丰厚养分和宝贵经验,长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经济实现由震荡到平稳增长、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首位度提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的40年,是财力壮大、经济实力空前增强的40年。
经济增速稳中有进。改革开放初期,长春市党委和政府按照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和“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带领全市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87年提前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目标,1994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目标,提前6年进入实现第三步目标的新阶段。2003-2012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长春经济增速保持在8%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长春稳中求进,2016、2017连续两年增速在东北四市领先。四十年间,长春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经济规模连跨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连上几个标志性台阶。长春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7.9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6530亿元。其中,上升到百亿元用了10年时间,上升到千亿元台阶用了14年,上升到两千亿元仅用了5年,此后10年年均递增444.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倍增加,由1978年的515元上升到1985年的1114元后,2000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550元,2017年攀升至86931元。经济首位度显著提高,长春经济总量占吉林省比重由1978年的34.1%提升至2017年的42.7%,提高了8.6个百分点,对省际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2017年,长春经济首位度在全国8个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最高。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1978年长春市地方财政收入仅3.8亿元,1988年突破十亿元,2008年突破百亿元,2017年增至450.1亿元,年均增长13%,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93的24.9亿元增至2017年的1208.9亿元,年均增长17.6%。财力的增加为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次有效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有效改善的40年,是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40年,是经济展适应性、协调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发展层次有效提升的40年。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0年来,长春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演进,基本实现了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8.7:48.1:23.2调整为2017年的4.8:48.6:46.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3.4个百分点,形成工业、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
农业内部结构显著改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40年来,长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写下改革发展历程最力透纸背的一笔。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由1978年的80.8%降为2017年的45.5%,牧业比重显著提高,由11.6%提高到49.7%。种植业内部结构稳步改善,经济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1978年的7%调整为7.8%。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72.3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993万吨,增长了2.6倍。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增长12.6%、蔬菜增长了2.5倍。禽蛋、奶类产量快速增加,分别达到了1978年的31.2倍和8.5倍。
工业行业结构有效升级。40年来,传统的汽车、食品工业稳步增长,成为两大产值千亿级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同形成长春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汽车产业2017年产值突破六千亿。能源、建材产业得到加强,2017年产值分别完成576.3和713.4亿元,为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发展质量提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263.1亿元,装备制造、医药、电子等高附加值行业分别完成产值844.1,186.2和160.1亿元。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汽车产量达到282.4万辆,是1978年的47.9倍,生产城市轨道车辆2280辆,化学药品原药4090.1吨,中成药8775.8吨。2016年,长春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服务业结构日趋多元。40年来,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17年,长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2.8亿元,是1978年的298倍,年均增长15.7%。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下降到25%。金融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银行信社类金融机构49家,保险公司34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28家,上市企业24家。2017年有价证券成交额达到17649亿元,保费收入达到240.7亿元。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方兴未艾。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文化艺术业实现营业收入0.5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7781.3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18.3亿元,分别是1996年的13.7倍和249倍。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从无到有,陆续投入使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4个,占吉林省总数的一半以上。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历经40年的改革,长春实现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前,长春市经济成分基本是单一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8.5%,集体企业占21.5%。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十六和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长春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2017年,国有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2.6%,集体企业仅占0.05%,股份制企业占42.9%,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占13.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分配结构明显调整。40年来,长春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198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290元和145元增加到1986年的831元和443元。1987-1996年,十三大指出“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164元和2245元。1997年至今,十五大指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2017年的33167.7元和13431元。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1%,经营性收入占3.5%,财产性收入占8%,转移性收入占33.4%。其中,财产性收入较1989年的0.6%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外向性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坚定实施国家“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开放型经济体制加速构建的40年,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的40年,是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发展外向性显著提高的40年。
开发区建设成效卓著。1992年设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长春市开发区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开发区2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21个,市级开发区3个。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位置打造了国家兴隆综合保税区,完成东北地区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进口业务,开创了东北地区先河。
对外经济较快增长。1987年,长春出口商品收购额仅为5.3亿元,吸收外资只有514万元。但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7-2017年,进出口总额从10.1亿美元扩大到140.9亿美元,年均增长14%。其中,进口从5.1亿美元增加至121.7亿美元,出口从5亿美元增加至19.2亿美元。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6%。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01年全市出口以农产品为主,玉米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8.1%,2017年汽车等机电产品最多,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比达到了2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达到11.6%。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实现74.2亿美元,是1989年的535倍,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9%和进出口总额的65.2%。
开放区域逐渐拓宽。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长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长春对25个“一带一路”国家有进出口贸易,占全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总数的37.9%,占长春外贸伙伴国总数的45.5%。“长满欧”班列货运量快速增长,2017年,中欧班列(长春至汉堡)实现首发,长春国际港正式开通运营,对外开放通道进一步延伸。冰鲜水产品口岸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成为吉林省内陆地区首个进口冰鲜水产品口岸。与天津、杭州对口合作园区,中德、中俄、中白、中古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长客、吉通等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电影节等一批重要节庆展会成功举办,经济开放度和外向度明显提升。
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的40年,是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群众获得感最多,连续十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40年。2018年在中国区域(东北)最佳城市排行榜位列第一名。
民生改善成效卓著。40年来,长春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居民收入成倍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290元和145元增加到2017年的33167.7元和13431元。财富数量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1.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4622.8亿元,年均增加118.5亿元。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981年的412元提高到2017年的25873.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981年的237.7元提高到2015年的8139.8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198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8.1%和64.8%,温饱不足。201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4.8%,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均达到了联合国富足标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17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9辆,计算机72台,空调22台,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全面普及。人均居住面积不断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8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5.8平方米。
就业人员稳定增加。40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稳定就业的良性互动。就业总量明显增多,2017年全市就业人数达到498.9万人,比1978年增加330.9万人,年均增加8.5万人;共开发就业岗位14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万人,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以内。就业结构明显优化,1978年全市全部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84.1万人,占50%;从事第二产业的48.5万人,占29%;从事第三产业的35.3万人,占21%。2017年全部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0万人,占30.1%;从事第二产业的104.2万人,占20.9%;从事第三产业的244.6万人,占4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接近第一、二产业之和。与1978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9.9和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8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实现了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社会保障福利健全。40年来,长春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质扩面。2017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7.7万人,比1999年增加160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分别达到407.4、97、143.4和116.2万人,比2006年增加295.4、30.7、81.8和89.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共20.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比1999年增加11.6万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8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053套、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住宅13377套。在民政部门注册养老服务机构332家,比1999年增加281家,总床位数3.2万张,增加2万张。
五、基础设施巨变升级,发展条件根本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跨越式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的40年,是基础产业不断夯实,发展条件根本性改善的40年。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长春已形成包括民航、高架桥、快速路、轻轨、地铁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截至2017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4062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由1978年的1.75亿吨公里增加到308.1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2.6亿人公里增加到42.6亿人公里。民用航空货邮运量由0.07万吨增长到8.9万吨,客运量由1.77万人增加到589.4万人。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正式步入网络化运营时代。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82.5公里,客运总量达到9585.8万人次。民用汽车保有量由1.18万辆增加到159.3万辆。
邮电通信业迅猛扩张。改革开放以来,邮政从传统步入现代,业务量持续增长,电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邮电业务量由1978年的54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89.1亿元。市话期末到达户数由1.1万户增加到113万户,农话期末到达户数由0.29万户增加到22万户。移动电话期末达到户数由1993年的0.6万户增加到1220万户,互联网接入户数由1999年的1.8万户增加至580万户。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40年来,长春市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坚持基础先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升,“两横三纵”快速路正式通车,5条轨道交通线穿过大街小巷,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创建扎实推进,全市道路总面积达到7117.8万平方米,道路长度达到3617.7公里。全面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提升“双核带动”战略,伊通河中段综合治理基本完成,2016年,长春市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能源要素供给能力提升,2017年,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6.4万立方米/日,天然气供气总量达到67871.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到4.9万吨,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4560.2万平方米。宜居性显著提高,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823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750公顷,覆盖率达到41.5%。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长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40年,是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的40年。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40年来,长春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普及,1984年,比国家标准提前6年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2017年末,全市有普通小学1065所,在校生39.5万人;普通中学339所,在校生30.5万人。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4所,在校生4.7万人。素质教育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0所,在读研究生5.4万人,本专科在校生43.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8所,本专科在校生5.4万人。
科技创新活力提升。40年来,长春先后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达到6.4万人,内部经费支出达到93.8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2亿元,是2007年的4.2倍。专利申请量14995件,是2007年的4.4倍,授权量819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256件,授权量2607件。全年登记的科技成果115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2.8亿元,是2007年的13.9倍。2017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7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61户,两类企业累计超过1000户。2018年长春入选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位列第42位。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40年来,长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2011年长春市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7年全市共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265家,其中,艺术表演团体7家,艺术馆、文化馆12家,文化站160家,博物馆23家。图书音像业快速发展,有公共图书馆12家,总藏量565万册。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390家,其中,音像制品营业场所90家。广播电视事业兴旺发达,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40年来,长春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市医院专科特色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深化。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4380个,比1978年增加36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6所。拥有医疗床位4.99万张,增加了3.7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为4.97万人,增加了3.02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2人。市辖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家,城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345.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7.1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40年来,长春体育事业生机勃勃,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硬件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场馆由1978年的7个增加至2017年的64个。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017年开展各级各类健身活动1326余项次,近百万人次参与活动。体育赛事丰富多彩,2017年成功承办了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赛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16余项次。体育竞技取得亮眼佳绩,2017年长春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年度国际和国内比赛70项次、获得世界系列比赛冠军5个,全国冠军61个。体育实现产业化发展,2017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13.48亿元,占全省销售比例的38%。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辉煌铸就!新局再启,长春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40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筑牢的坚实根基,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新的发展潜力,以打好三大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长春振兴发展,持续不断地把民生改善和幸福长春建设推向新阶段,在改革不断迈入深水区的壮阔进程中,不忘初心逐浪新时代!
(撰稿人:刘 刚 尹春艳 赵 瑞 审核人:尹春艳 签发人: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