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网
  • 吉林省政府网
  • 长春市政府网
  • 登录
  • 退出
  • 注册
  • 首页
  • 机构简介
  • 政府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

2005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 2006-05-10 09:16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长春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709.7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638.1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0.7%:47.0%:4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718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7.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升1.7%,其中,除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有所下降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5年,继续以国企改革为重点,以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为目标,全市确定国企改革攻坚目标211户,共有 206 户企业完成方案审批,共理顺职工劳动关系9.5万人,安置离退休人员2.5万人,盘活资产103亿元。

  全市开发各类用工岗位9.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万人,再就业政策扶持到位率达100%。全年共有1.3万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130.8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2.1亿元,增长1.5倍;牧业产值137.3亿元,增长11.6%;渔业产值1.5亿元,增长1.1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亿元,增长8.4%。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1.6%,优质专用玉米、大豆、水稻播种面积达30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98.4万吨,比上年减少2.7万吨。

  全年畜牧业产值达13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3%。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67.5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38.8万吨,比上年增长5.9%。猪、牛、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和100% 。

  全市菜田面积发展到11万公顷,保护地面积1.6万公顷。无公害蔬菜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万公顷,提供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11.9亿公斤,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000公顷。

  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新建续建投资规模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2.2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工业经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有利时机,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运行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全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6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23.8亿元,比上年下降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2.4亿元。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4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4.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2%。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797.6亿元,比上年减少13.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6%。

  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全市30种重点工业产品中有12种上升,增幅较大的有:淀粉108.6万吨,增长13.2%;摩托车15.5万辆,增长22.3%;原煤247万吨,增长26.9%; 铁路客车975辆,增长20.1%; 水泥555.8万吨,增长20.6%;子午线轮胎200.4万条,增长59.3%;啤酒25.5万吨,增长7.1%;电动工具9.6万台,增长40.3%;卷烟116亿支,增长25.4%。发电86.4亿千瓦时,增长6.1%;农用塑料薄膜4551吨,增长0.1%。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税8.8亿元,上升39.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0.4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城镇固定投资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52.7%;房地产开发投资1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城镇私人建房投资4.3亿元,比上年减少25.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比上年增长9%。从各产业完成投资情况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6.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9%,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非国有经济投资369.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7.6%上升到61%。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858.5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30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8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9.4亿元。商品房空置面积240.2万平方米。

  全年城镇投资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1.8%,城镇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新增固定资产295.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8.8%,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为39.5%。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1.5亿元,餐饮业零售额68.2亿元。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各类市场52处,其中:城区24处,县(市)28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309处。其中:城区市场190处,县(市)市场119处;生活资料市场240处,生产资料市场69处。40个亿元市场全年实现交易额269亿元。

  会展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共举办会展活动120项,实现会展业直接收入7.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5亿元,实现税收6亿多元。汽博会、光学大会、光博会、东北亚博览会、冰雪旅游节、电影节、教育展、民博会等重点会展活动,已成为长春会展业的亮点。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其中,进口3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1%;出口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一般贸易出口10.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4.5%。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三资项目139个,其中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22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继续展开。全年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4万人次。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3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旅客周转量为2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全年营运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民航完成货邮吞吐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22.8%;完成旅客吞吐量175.1万人,比上年增长15.2%;全年营运收入8713.6万元,比上年增长34.3%。

  2005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8.9%;电信业务收入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年特快专递完成179.8万件,比上年增长51.7%。全市市话年末达到182万户,比上年增长24.8%;农话年末达到49.2万户,比上年增长48.4%。移动电话年末达到439.9万户,比上年增长26%。到2005年末,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2.8万户,比上年增长103.3%。

  全年来长旅游人数达到1229.4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接待国内旅游者1218.4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120.2亿元,增长24.3%。全年旅游外汇收入5103.3万美元,增长18.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上划中央收入81.2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上划省级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上划所得税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5%;留用收入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地方财政支出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减少3.4%,科技三项费支出增长28.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13.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39.5%。市本级财政支出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65.8亿元,比年初增长12%。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574.1亿元,比年初增长7.7%;储蓄存款余额1106.7亿元,比年初增长14.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3.5亿元,比年初增长7.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13.1亿元,比年初增长4%;中长期贷款余额9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6.5%。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5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7.7%;现金累计支出5067.6亿元,比上年增长7.8%;现金净回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到2005年末,股票交易机构2个,股票交易网点33个。上市企业16个。开设股民帐户74.4万户。全市有价证券成交总额568.7亿元,比上年下降21.2%。其中,股票交易成交额540.2亿元,比上年下降22.6%;国债成交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基金成交额5.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全年承保总额2413.1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财产险保额2227.3亿元,比上年下降11.9%;寿险保额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保费收入29.9亿元,比上年下降1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人身险保费收入23.2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全年赔付总金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8亿元,比上年下降23.1%;人身险赔付金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九、城建、公用事业

  城市基础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进行了轻轨二期净月线工程、玉潭集中供热工程、公园改造、天然气管网建设、热电二厂二期供热续建、燃气输配分流改造等建设项目,极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年完成道路新建和扩建长度151.7公里。到2005年末,全市道路总面积达3093.7万平方米,道路长度达176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9.17平方米。

  2005年,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107.4万立方米,规划区使用自来水人数达323.2万人。全市人工煤气和天然气供气总量分别达到11111和1206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64900吨。市区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达103.6万户。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399.5万平方米。全市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3602辆,运营线路网长度767公里;拥有轨道运营车辆37辆,运营线路网长度7公里。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7862.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2755.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957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

  十、科技、教育

  2005年,全市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692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205项,省级计划项目253项,市级计划项目234项。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全年专利授权量由上年的1937件增加到2409件,增长24.4%。全年通过鉴定、验收和认定的科技成果130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54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113项。

  2005年末,在全市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中,“两院”院士26人,享受政府特贴人员累计达到494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人员229人,长春市人民政府特贴人员265人。全市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7个。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74个,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7个,科技信息与文献领域机构6个。

  全市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服务机构发展到2572户,技术成果交易额达10.1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3910万元。

  2005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6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80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全年共定期监督检验小麦粉、食用油等产品1351批次,监督抽查化肥、建材等产品1040批次,受理委托检验8942批次。其中,国家和省的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78%和81%。

  教育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市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28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9.2万人,年底在校生29.1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10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3.9万人,年底在校生9.1万人。年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所。其中:普通中专13所,成人中专13所,职业高中26所。年底在校生5.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2.7万人,成人中专在校生0.8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2万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生44.6万人,其中:初中298所,在校生29.9万人;小学1730所,年底在校生47.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9.96%。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全市有电影放映管理机构7个,电影院10个。文化事业机构179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9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量262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藏量28万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1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07个,文化馆10个,艺术馆2个。文化市场管理机构12个,其它文化事业机构19个。文物事业机构7个,其中博物馆2个。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293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932家,文化娱乐场所405家,演出场所36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907家,保龄球馆(室)6家,古玩书画店7家。国家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105 万卷,开放档案17万卷。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年共生产故事片13部,译制片5部,科教片6部。

  2005年,全市有广播电台5座,节目7套,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台5座,节目9套,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2005年末,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到16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8所,拥有医疗、疗养床位2.4万张,比上年增长4.3%。卫生技术人员为3.3万人,比上年下降5.7%。农村设村卫生室2082个。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2人。

  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5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建立家庭病床1.5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取得新进展。2005年底全市行政区域内共有体育场馆39个,70%的社区都拥有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36%的街道办事处具备了对居民开展体质监测和进行数据统计的能力。全年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自由式滑雪、瓦萨越野滑雪短距离赛、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全国冰雪短道汽车拉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17项次,其它各级各类体育赛事250余项次。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在全国年度比赛中,获得金牌71枚、银牌61枚、铜牌62枚。在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301枚。

  一年来,开展各类群体活动140项次参与人次达100余万。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男篮甲A联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2.8亿元,同比增长77%。

  十二、环境保护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96%和98.51%。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到2005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26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92.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70%以上,达到全国文明城市A类标准。

  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初步形成梯次渐进的格局。全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面积19015.8平方公里,达到了幅员的92.4%,生态示范区省级建成率达到50%,国家级建成率达到33%。

  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5年空气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每立方米99微克,比上年上升2微克;二氧化硫均值每立方米26微克,比上年上升7微克;二氧化氮年均值每立方米35微克,比上年下降3微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100%。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31.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37.2万人,四县(市)人口394.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71‰,死亡率为7.29‰ ,自然增长率为2.42‰。

  全市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5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7万人,占全市的38.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3.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23.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3.7万人,占全市的37.8%。其中,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5.2万人,从事个体劳动的有27.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7742元,比上年增长12.8%。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5元,比上年增长13.1%,人均消费性支出8310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比上年增长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6.2%,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5.4%。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33.7台,电冰箱及冰柜97.3台,洗衣机101.3台,拥有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42台和157.3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91.9台,电冰箱14.4台,移动电话67部,摩托车38辆。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上年的23.85平方米增加到24.6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

  社会保险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005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9.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9.8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3.6万人, 其中在职职工61.4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29.7亿元,共为近32万名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发放养老金、失业保险金24.9亿元。社会化管理率达98%。有93.9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5年,城市共有7.8万户、17.4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1.6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02家,总床位数8935张。其中国有福利机构5家,集体和民办福利机构197家。农村敬老院129所。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亿元。全年募集善款2205万元。

  注:1、各项统计数据为年度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行业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长春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主办单位:长春市统计局 电话:0431-88778335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0111号 邮编:130022

网站标识码:2201000004吉ICP备110029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538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