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网
  • 吉林省政府网
  • 长春市政府网
  • 登录
  • 退出
  • 注册
  • 首页
  • 机构简介
  • 政府信息公开
  • 机关党建
  •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信息

长春市GDP与财政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 2013-10-22 13:52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在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之间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观察,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GDP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不少的疑问,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否表明长春GDP增幅存在计算偏低的问题。这两个指标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存在哪些差异?这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对全国、全省和全市GDP与财政总收入历史数据、全省各市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GDP与财政收入有关资料、以及GDP和财政收入理论定义与制度方法的比较分析,初步认为GDP与财政收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是GDP与财政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GDP的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GDP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存在差异的现象全国普遍存在;三是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是完全同步、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四是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是几点建议。

  一、GDP与财政收入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GDP与财政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000-2012年,是长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GDP由2000年的803.2亿元发展壮大到2012年的4456.6亿元,按现价计算(为与财政收入可比,GDP增速采用现价)比2000增长4.6倍,年均增长13.9%;同期财政收入增长更强劲,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7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7.7亿元,比2000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23.2%;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30.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0.2倍,年均增长22.3%。十二年间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都翻了两番多。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1.6和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以2007年为例,长春GDP(现价)增幅20.3%,财政收入增幅35.1%,地方财政收入增幅30.3%,为1996年以来最高值,是长春历史上总量最大、增速最快的时期。同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分别高于GDP增幅14.8个和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GDP与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GDP的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反之则会下降,两者增长速度在总体趋势上有高度的同向一致性。(见图1和表1)

  表1 2000-2012年长春财政收入和GDP增长比较(单位:亿元)

  年 份 GDP 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绝对量 增长率(%)绝对量     增长率(%)绝对量 增长率(%)

  2000 803.2 17.5    76     12.8    30.4     18.2

  2001 928.9 15.6    97.4     28.1    36.3          19.4

  2002 1060.8 14.2    110.2     13.1    37.8          14.7

  2003 1226.7 15.6    134.8     22.3    46          21.5

  2004 1415.6 15.4    149.8     11.1    50.7          10.3

  2005 1508.6 6.2    184.8     23.4    61          20.4

  2006 1741.2 15.5    210.6      14    71.6          17.3

  2007 2089.1 20.3    284.5     35.1    93.3          30.3

  2008 2561.9 19.7    372.1     30.8    119          27.6

  2009 2848.6 13.9    450.7     21.1    142.7          19.8

  2010 3329 16.9    563.4     25    180.8   26.8

  2011 4003 20.2    803.2     42.6    288.6          59.6

  2012 4456.6 12    927.7     15.5    340.8          18.1

  注:为了更直观对指标之间的增长率差异进行对比,图1和表1中的GDP、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均为现价计算。

  将长春2000年-2012年的GDP和财政收入数据建立散点图可见(见图2),随着长春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财政收入与GDP总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长春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引入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以GDP总量作为解释变量,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对2000-2012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0.986005

  R Square 0.972206

  Adjusted R Square 0.96968

  标准误差 38.64938

  观测值 13

  方差分析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 1 574763.47 574763.47 384.77261 6.5806E-10

  残差 11 16431.518 1493.7744  

  总计 12 591194.99      

  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 t Stat P-value Lower 95%

  Intercept -121.5903915 22.641479 -5.370249 0.0002267 -171.423951

  X Variable 1 0.210145126 0.0107132 19.615622 6.581E-10 0.186565638

  Upper 95% 下限 95.0% 上限 95.0%  

  Intercept -71.75683191 -171.424 -71.75683  

  X Variable 1 0.233724613 0.1865656 0.2337246  

  根据上表,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为Y=-121.59+0.21X

  从检验分析得出,长春财政收入与GDP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均很高,总体显著性较好,相关参数表明:财政收入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为0.21,说明长春GDP每增加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相应平均增加21亿元。

  (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低于全国高于全省

  从数据的表现形式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多的集中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当财政收入快于经济增长时,比重上升,反之则比重下降。2012年长春财政收入增幅快于GDP增幅 3.5个百分点,2000年财政收入没有超过GDP增幅,相差4.7个百分点;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8%,2000年为9.5%,十二年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快于GDP增幅6.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7.6%,高于2004年4个百分点,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没有超过GDP增幅,相差5.1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2.6%,全省为16%,长春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长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逐步扩大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不断提高。全市各指标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2年长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年 份 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占GDP比重    占GDP比重

  2000 9.5 3.8%

  2001 10.5 3.9%

  2002 10.4 3.6%

  2003 11 3.7%

  2004 10.6 3.6%

  2005 12.2 4.0%

  2006 12.1 4.1%

  2007 13.6 4.5%

  2008 14.5 4.6%

  2009 15.8 5.0%

  2010 16.9 5.4%

  2011 20.1 7.2%

  2012 20.8 7.6%

  (三)财政收入对GDP增长的弹性波动较大,但带动作用有所增强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其含义是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二者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即GDP 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的百分点。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收入缺乏弹性;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存在着比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当前长春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财政大规模投入,这就要求财政收入也需要相应提高,即财政收入弹性应该大于1,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保障。

  从长春财政收入增长对GDP 的弹性系数看,变化极不稳定,波动较大。财政收入与GDP 弹性系数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3.1个百分点;弹性系数2005年最高为3.8,弹性系数2000年和2004年最低为0.7,2011年弹性系数最高值为2.1。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制约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长期稳定的发生作用。从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弹性看,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1年的弹性短暂波动后上升至1.8;2004年又回落至0.7,2005年反弹到3.8,而2006年又回落到0.9;2007-2012年弹性系数在1.5-2.1之间波动。可见,这些年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极不稳定,变化幅度较大,但从近几年开始趋于平稳。2007年以来,长春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均大于1,表明财政收入平均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从趋势上看,弹性系数有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市GDP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见表3)

  表3 2000-2012年长春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

  年 份 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2000 17.5 12.8 0.7314  18.2 1.0 

  2001 15.6 28.1 1.8013  19.4 1.2 

  2002 14.2 13.1 0.9225  14.7 1.0 

  2003 15.6 22.3 1.4295  21.5 1.4 

  2004 15.4 11.1 0.7208  10.3 0.7 

  2005 6.2 23.4 3.7742  20.4 3.3 

  2006 15.5 14 0.9032  17.3 1.1 

  2007 20.3 35.1 1.7291  30.3 1.5 

  2008 19.7 30.8 1.5635  27.6 1.4 

  2009 13.9 21.1 1.5180  19.8 1.4 

  2010 16.9 25 1.4793  26.8 1.6 

  2011 20.2 42.6 2.1089  59.6 3.0 

  2012 11.3 15.5 1.3717  18.1 1.6 

  1、财政收入对GDP增长的弹性波动较大,总体弹性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以长春财政收入取对数为因变量,GDP取对数为自变量,通过拟合方程回归统计结果可知,方程拟合度较高,总体显著性较好。长春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1.3998,大于1。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可增长1.399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是否合理?1965-1990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1.4。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弹性在0.8-1.2区间比较理想。由于长春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阶段,我们认为税收弹性在1-1.4之间比较理想,目前的弹性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

  2、地方财政收入对GDP增长的弹性比较稳定,总体弹性略显偏低。以长春地方财政收入取对数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拟合方程回归统计结果可知,长春地方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1.298,大于1。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1.29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低于长春财政收入的弹性,与一般水平相比,目前长春地方财政收入的弹性也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但略显偏低。

  (四)从财政边际收入率看,财政收入增长将继续领跑于经济增长大盘

  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率。从经济学常识上看,若财政边际收入率高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表明财政收入有增长趋势,反之则是下降趋势。从全市情况看,财政边际收入率和财政平均收入率总体趋势都在逐年增长,但是2007年以后,财政边际收入率明显高出财政平均收入率。(表4)

  表4 2000---2012年长春市财政边际收入率

  年份 GDP增量 财政收入增量 财政平均收入率 收入率

  2000 119.5 8.6 9.5% 7.2%

  2001 125.7 21.4 10.5% 17.0%

  2002 131.9 12.8 10.4% 9.7%

  2003 165.9 24.6 11.0% 14.8%

  2004 188.9 15 10.6% 7.9%

  2005 93 35 12.2% 37.6%

  2006 232.6 25.8 12.1% 11.1%

  2007 347.9 73.9 13.6% 21.2%

  2008 472.8 87.6 14.5% 18.5%

  2009 286.7 78.6 15.8% 27.4%

  2010 480.4 112.7 16.9% 23.5%

  2011 674 239.8 20.1% 35.6%

  2012 453.6 124.5 20.8% 27.4%

  综上所述,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趋势是递增的。全市财政边际收入率总体上高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这表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二、GDP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存在差异的现象全国普遍存在

  (一)全国和全省GDP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

  2012年,全国GDP(不变价)增长7.8%,财政收入增长12.8%, GDP增幅低于财政收入5个百分点;全省GPD(不变价)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7.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5%,GDP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5.9个和10.5个百分点;长春GDP(不变价)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1%,GDP增幅分别低于财政收入增幅和地方财政增幅3.5个和6.1个百分点。

  (二)全国一线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快于GDP增幅

  2000年,北京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7%,快于GDP增幅11.7个百分点;上海GDP增长10.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3%,快于GDP增幅4.5个百分点;深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没有超过GDP增长,相差6.2个百分点。2012年北京GDP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3%,快于GDP增幅2.6个百分点;上海GDP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2%,快于GDP增幅1.7个百分点;深圳GDP增长10%,地方财政增长10.6%,快于GDP增长0.6个百分点。

  (三)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GDP与财政收入普遍存在差异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GDP增幅(不变价)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已是普遍现象。2000年,南京、杭州、宁波、青岛、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深圳、厦门的GDP增幅分别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27.1个、43.7个、16.3个、2.4个、3.4个、2.6个、7.4个、1.4、6.2和8.6个百分点,仅济南GDP增幅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在东北四市中,大连、哈尔滨和长春GDP增幅分别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2.5个、2.7个和5.1个百分点,仅沈阳GDP增幅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差距也很微小。2000年我市GDP增速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6位。2011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GDP增长都大幅度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可见,这种现象并非长春独有,其他城市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2011年,我市GDP增幅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首位,GDP位次后移1位,但地方财政收入位次前移4位。2000年和2011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比较情况如下表:(见表5)

  表5  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GDP、财政收入增速比较

  2000年GDP增速%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 地方财政收入高于GDP增幅百分点 2012年GDP增速%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 地方财政收入高于GDP增幅百分点

  长春 13.1 18.2 5.1 12.0  18.1  6.1

  沈阳 10.3 9.1 -1.2 10.0  15.3  5.3

  大连 11.8 12.5 0.7 10.3  15.2  4.9

  哈尔滨 12.4 15.1 2.7 10.0  18.1  8.1

  南京 12.3 39.4 27.1 11.7  15.4  3.7

  杭州 10.2 53.9 43.7 9.0  9.5  0.5

  宁波 12 28.3 16.3 7.8  10.3  2.5

  济南 12.1 10.5 -1.6 9.5  17.0  7.5

  青岛 15.2 17.6 2.4 10.6  18.4  7.8

  武汉 12.0 15.4 3.4 11.4  23.1  11.7

  广州 13.4 16 2.6 10.5  12.5  2.0

  成都 10.7 18.1 7.4 13.0  18.9  5.9

  西安 13.0 14.4 1.4 11.8  24.6  12.8

  深圳 15.7 21.9 6.2 10.0  10.6  0.6

  厦门 15.2 23.8 8.6 12.1  14.1  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一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现阶段财政收入增幅普遍高于GDP增幅;其二是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差异大小与经济发达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三是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异还找不出相关规律。

  (四)不同城市之间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存在较大差异

  2000-2012年,长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东北四市中始终居末位。通过对比,不同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差较大,以2012年为例,长春比重为7.6%,居末位;比重最高的是厦门达15%,与长春相差近1倍。(见表6)

  表6 2000-2012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长春 3.8 3.9 3.6 3.7 3.6 4 4.1 4.5 4.6 5.0  5.4  7.2  7.6 

  沈阳 5.6 6.9 8 5.4 6.2 6.6 7.1 7.5 7.5 7.3  9.3  10.5  10.8 

  大连  7 7.6 8.6 8.8 9.1  9.7  10.6  10.7 

  哈尔滨 5.5 6 5.6 5.6 6 5.4 5.6 5.4 5.7 5.9  6.5  7.1  7.8 

  南京 8.6 9.2 10.4 8.1 8.2 8.8 8.9 10.1 10.2 10.3  10.4  10.3  10.2 

  杭州 5 6.7 6.6 7.2 7.8 8.5 8.8 9.5 9.5 10.2  11.3  11.2  11.0 

  宁波 5.6 7.8 7.7 8 7.2 19 9 9.6 9.8 10.3  10.4  10.9  11.1 

  济南 5.2 5.6 5.6 5.6 5.6 5.6 5.9 6.1 6.2 6.3  6.8  7.4  7.9 

  青岛 6.7 7.2 6.4 6.4 5.7 6.5 7 7.7 7.7 7.7  8.0  8.6  9.2 

  武汉 5.8 6.5 5.8 5 5.5 6.2 6.9 7.1 7 6.9  7.1  10.3  10.4 

  广州 8 8.7 7.7 7.3 6.8 7.2 7 7.4 7.6 7.7  8.2  8.0  8.1 

  成都 5.1 5.8 6 5.3 5.3 6 6.8 8.6 9.1 8.6  9.6  9.9  9.6 

  西安 7.2 7.6 7.3 6.8 6.8 5.7 5.9 6.5 6.6 6.7  7.5  8.2  9.1 

  深圳 10.1 10.6 9 8.1 7.5 8.3 8.8 9.7 10.3 10.7  11.6  11.6  11.4 

  厦门 10.3 11.7 9.9 9.2 7.3 9.8 11.7 13.6 14.1 14.8  14.1  14.6  15.0 

  (五)不同城市之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存在差异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占比的高低除跟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联系以外,还跟该地区产业结构有关。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城市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会低一些(农业税赋水平比较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城市其财政收入占比会高一些(工业税赋水平相对比较高,且税源稳定),以2012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对比数据为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以上的城市有沈阳50%、青岛43.8%,大连40.3%,长春40.9%、它们同期的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相应较高均在10%以上,只有长春和青岛没达到,分别为10.8%、9.2%、10.7%和7.6%,两项比重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居前列。厦门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达15%,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首位,但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8.1%,居第4位。(见表7)

  表7  2012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数据对比

  GDP总量(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长春 4456.6  340.8  1822.3  7.6% 40.9%

  沈阳 6606.8  715.0  3304.7  10.8% 50.0%

  大连 7002.8  750.1  2822.2  10.7% 40.3%

  哈尔滨 4550.1  354.7  677.4  7.8% 14.9%

  南京 7201.6  733.0  2572.0  10.2% 35.7%

  杭州 7804.0  860.0  2393.6  11.0% 30.7%

  宁波 6524.7  725.5  2132.5  11.1% 32.7%

  济南 4812.7  380.8  1357.4  7.9% 28.2%

  青岛 7302.1  670.2  3200.0  9.2% 43.8%

  武汉 8003.8  828.6  2711.5  10.4% 33.9%

  广州 13551.2  1102.3  3806.0  8.1% 28.1%

  成都 8138.9  781.0  2589.0  9.6% 31.8%

  西安 4369.4  397.0  1144.3  9.1% 26.2%

  深圳 12950.1  1482.1  5091.4  11.4% 39.3%

  厦门 2817.1  422.9  1072.6  15.0% 38.1%

  三、GDP和财政收入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2000-2012年的数据表明,顺应经济加快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同时GDP与财政收入也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问题;二是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问题。分析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GDP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在计算口径上的差异

  1、GDP和财政收入指标性质上有区别

  GDP是经济发展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它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收入虽然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但它还受政府财税政策调整的影响,不同的财税政策,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而且GDP的指标性质是纯经济性范畴的指标,而财政收入作为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是经济和政策兼具、且偏重政策性范畴的指标。

  2、GDP和财政收入指标构成存在差异

  GDP是由个人所得(劳动报酬)、企业所得(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和政府所得(生产税净额)三部分组成,其中生产税净额是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生产税如增值税、营业税等;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但财政收入中属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范围的收入如所得税和非税收入是不计入GDP核算的。

  3、GDP和财政收入核算原则上的差别

  GDP核算原则是“应收”的原则,即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要进行统计。财政收入核算原则是“实收”的原则,采用的是实际收付制。GDP和财政收入在核算的记录时间上存在“时间差”。

  4、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计算方法的差异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GDP增长速度计算使用的是可比价格,即把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用GDP缩减指数(国民经济核算中的GDP综合缩减指数)调整为可比价格GDP,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计算使用的是现行价格,不进行价格调整。在我们平时所见的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率有一定的差异,就是是否剔除物价因素带来的的差异,特别是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时期,差异会更大。以2011年为例,长春财政收入增长42.6%,GDP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20.2%,而按不变价计算增长13.3%,不同价格计算的GDP增幅相差6.9个百分点。可见,如果我们用相同价格计算GDP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相比较,差距就大大缩小。因此在进行GDP与财政收入增幅对比分析时应使用同一时期的价格,从而提高二者的可比性。GDP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剔除物价因素后的GDP实际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含有物价变动因素的财政收入名义增长速度。(见表8)

  表8 2000-2012年长春GDP现价、不变价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

  年 份 GDP(现价) GDP(不变价) 财政收入

  2000 17.5 13.1 12.8

  2001 15.6 13.4 28.1

  2002 14.2 13.1 13.1

  2003 15.6 14.2 22.3

  2004 15.4 13.6 11.1

  2005 6.2 8.1 23.4

  2006 15.5 15 14

  2007 20.3 17.7 35.1

  2008 19.7 16.5 30.8

  2009 13.9 15 21.1

  2010 16.9 15.3 25

  2011 20.2 13.3 42.6

  2012 11.3 12 15.5

  (二)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以2011年为例,长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达44.6%,同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达最高值20.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同产业之间赋税差异很大,所以产业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按照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关系看,第一产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时,因为税率较低,因此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较低;反之,如果是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占GDP比重较高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因为工业税赋水平相对比较高,且税源稳定。(见表9)

  表9 2000-2012年长春市财政收入占比和工业增加值占比

  年 份 GDP总量(亿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00 803.2 76 295.3  9.5  36.8 

  2001 928.9 97.4 349.9  10.5  37.7 

  2002 1060.8 110.2 407.3  10.4  38.4 

  2003 1226.7 134.8 482.0  11.0  39.3 

  2004 1415.6 149.8 571.1  10.6  40.3 

  2005 1508.6 184.8 578.3  12.2  38.3 

  2006 1741.2 210.6 717.3  12.1  41.2 

  2007 2089.1 284.5 881.6  13.6  42.2 

  2008 2561.9 372.1 1046.7  14.5  40.9 

  2009 2848.6 450.7 1193.5  15.8  41.9 

  2010 3329 563.4 1469.6  16.9  44.1 

  2011 4003 803.2 1784.3  20.1  44.6 

  2012 4456.6 927.7 1822.3  20.8  40.9 

  近年来,随着长春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带动了我市工业生产的强劲增长,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7.6:51.7:40.7调整到2012年的7.1:51.4:41.5,一产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加大,支柱地位更加突出。横向比较,2012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5.3:44.6,全省为11.8:53.4:34.8,长春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仅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长春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高比重及比重增长使得对应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在提升,从而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速。

  (三)财政收入的增长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

  由于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一地区企业纳税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活跃,辖区内的纳税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无税经济成份所占比重相应就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然也就高。

  长春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它占全部税收62%,同时以工业为主。规模企业个数由2000年的577户扩大到2012年的1081户。企业规模大纳税规范大,提供的税收比例高。

  (四)财政收入的增长还与经济效益有一定关系

  例如,财政收入中的企业所得税只能从企业盈余中征得,对于营业总值相等的两家企业来说,盈余多的那家对应的征税就多,所以如果企业效率提高,营业盈余增加,在等值的GDP下财政收入增加。同样,结合长春的实际情况来看,2012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为44亿元,同比增长26.2%,不但高于同期的现价GDP增速,而且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因此企业效益的提高不但是财政收入增收的原因之一,更是财政收入质上的改进。

  综上所述,GDP增长与财政收入提高紧密相连,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表现为GDP和财政收入在一个地区较短时期内同向不同步,也就是说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处于什么状态为宜,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标准。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而达到一定比例后则趋于稳定。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0-40%,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25%以上。

  四、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GDP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财政收入的健康增长又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源动力。研究GDP与财政收入关系对实际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要点:

  (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是用来衡量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与宏观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表明宏观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毫无疑问,这一指标对于政府在现实经济工作中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对2000年以来长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长春财政对GDP总量的弹性系数控制在0.7-1.8之间时,全市经济的运转形势相对良好,也比较合理。

  (二)确定科学的财税政策,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一个衡量政府对国民经济控制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高,国家就越有能力为国民提供富足的公共服务。但是这一指标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比重过高,政府集中的财力过度,则会挤占纳税人的利益,削弱经济发展的基础,最终影响长春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比重过低,政府集中的财力有限,将严重影响政府各项职能的正常履行,削弱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控能力。通过对历年全市经济数据的分析和测算,我们认为长春财政收入占GDP总量的比重应该大致调整在15%-20%之间;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总量的比重调整在5%-8% 之间比较合理。

  五、几点建议

  通过对长春市GDP和财政收入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长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长春经济已经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但是全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协调、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有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变长春的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财政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创税能力

  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畜牧水产业、园艺特色产业和林业等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目前第一产业对我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贡献低的现状,今后将通过增值税、营业税等形式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财源。二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全力打造千亿级规模的“支柱工业群”,重点建好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集聚效应,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突破。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支持、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朝特、专、精、新发展。实现工业对经济、财政的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就业容量大、见效快的优势,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继续加强房地产、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也要充分利用我市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高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促进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优化财政征收结构

  经济决定财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保证财政“唯有源头活水来”,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最终依赖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为此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开拓效益财源,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再依靠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支撑,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财政增长步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逐步优化财政征收结构。

  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体现,是量上的优化。在量上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速,这是质上的优化。长春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财政实力还需不断积累壮大,承担发展的财政投入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处于相对科学合理的位置,使我市财政调控能力更加增强,经济还需继续保持“十一五”的高速发展势头。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财源

  招商引资是扩大经济规模、解决要素制约的主要途径。招商引资要有针对性,着力引进大企业,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链长的项目。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努力培育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增强财政增收后劲,不断夯实财力,提高保障能力。加大对财政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好现有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积极争取企业扶持资金。


主办单位:长春市统计局 电话:0431-88778335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0111号 邮编:130022

网站标识码:2201000004吉ICP备110029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538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